走进历史“聆听”校友荣迹,穿越时空“窥究”档案之密

 优秀校友

 是母校最美的名片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代学子

 书写各自人生的传奇


 历史档案

 是高校文化的积淀

 它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记录每个重要时刻的辉煌与变迁


 穿越时空,当二者相遇

 便踏入了这一场历史档案数字化之旅

 跟随我们,一起探索那些知名校友的在校足迹




  “科学巨匠”的脚踏实地——林幼堃

 林幼堃,192310月出生,1938年考入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福建理工大学前身),开启了土木科为期三年的求学之路。翻看我校现存档案,一卷卷学籍带我们走入当年的土木学院,林幼堃在学时成绩优异,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的成绩在当年都是学霸级别,每学年专业课程平均成绩都在85分左右。


 通过历史档案数字化,我们得以窥见到更多珍贵的档案资料,当时的课程学习,如几何学、应用力学、材料学等,都为后来林幼堃在长达40多年的随机结构动力学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夯实了基础。

 三年时间日居月诸,林幼堃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我校的学业。194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深造,1954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攻读结构工程,并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中国科学家,他的名字被收录在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录中,他的研究和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甚至赶超了国际学者。他对学习的脚踏实地和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中国科学家的魅力。





 “飞豹之父”梦想的起源——陈一坚

因小时候经历了日军轰炸的黑暗岁月,便从此成为了关注天空的人。1945年,15岁的陈一坚考入了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福建理工大学前身),懵懂中开始了机械科三年的学习。对机械知识越深入学习越让他对“为什么中国没有属于自己国家的飞机?”有了深深的疑问和思考。

从我校馆藏残破的档案中,能够看到,他在三年的学习中,成绩不断爬升,有了稳固的出发点和牢固的“地基”,也坚定了他对天空的探索,“一个民族要有一群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他决定做这样的人。

1949年,当正在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就读的他得知厦门大学航空系开始招生,他毅然决然奔赴厦门大学1950年,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航空系合并,陈一坚从厦门大学转入清华大学。无论是学习机械还是物理,他的每一步都在为投身中国航天事业做准备。1982年,他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飞豹”(歼轰7)飞机型号总设计师。“飞豹”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军机种的空白,其报国精神也让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继。





  “实践狂人”的攀登历程——郑代雨

1929年出生的郑代雨,17岁那年考入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福建理工大学前身),开启四年的电机专业的学习。翻开纸张泛黄的档案,郑代雨在校成绩并不算突出,但在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却尤为出众,特别是在电工电机及机械类的专业课中。

对实践课程展现出的浓厚兴趣和优异的成绩,为之后郑代雨突破自我的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1950年,郑代雨一毕业就参与了中国第一条220kv水鞍线的运行维护。1968年,他提出并亲身试验成功在超高压情况下人体可以沿瓷瓶自由电位下的作业方法。1984年,他又亲身试验成功了±500kV直流人体带电操作和特高压1150kV交流人体带电操作,为百万伏带电作业提供了可行性根据。他以绝对的理论知识和身为共产党人的勇气信念,去尝试,去探索,充分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敬业乐业,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2020年,我们敬爱的郑学长与世长辞,在旗山校区的一角,我们树一尊纪念塑像,缅怀您!

 “伤痕”需要修复,珍贵史料亟待留存

 高校历史档案是高校文化的传承,它们完整记录了高校发展的历程,而翻开这些学籍档案,它们每一件都在生动地诉说着校友在校学习的点滴过往。由于年代久远、保管环境受限等因素,我校档案馆馆藏的这些珍贵历史档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看着页页泛黄,被虫蛀、被风化的纸张,累累“伤痕”让人痛心疾首。

 为挽救这些濒危的历史档案,同时,预防档案在利用中可能存在的二次破损。此次福建理工大学启动了第一期历史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主要是对1919后的教学档案和1937年后的文书档案进行编号、扫描、目录著录、整理装盒等。旨在把纸质档案以电子形式永久地储存,让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文化沉淀完整地呈现给后人,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档案,服务广大师生,服务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随着第一期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接近尾声,我校将持续推进历史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也将开启专项档案数字化项目,希望校友能加入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校档案馆也正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建立档案信息系统,将数字化加工的成果挂接入系统数据库,扩大档案数字化范围,提高数字化质量,为师生和校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此外,对破损严重的档案进行修复装裱、改造纸质档案储存的库房环境等也在谋划准备中,我们相信伴随着新档案馆的建设,各项工作将得到不断完善;我们也期待更多数字化成果的出现,会为我们揭示更多学校历史背后的故事。




打印此页】 【顶部】 【返回